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8:21:35   浏览:976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京政办发[2002]52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3号),进一步加强对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通信管理局研究制订的《北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北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

为加强对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3号,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适用本办法。
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单位内部附设的为学生和读者获取资料、信息提供上网服务的场所,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严格审批、严格管理、严格控制的原则,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行统一规划,规模控制。鼓励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
第三条 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布局规划,报市政府审批。
第四条 市及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设立和经营活动进行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取得市文化行政部门颁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第六条 下列区域和建筑物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一)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建国门至复兴门)两侧临街的建筑物内;
(二)中央党、政、军等主要机关周围200米范围内;
(三)大学、中学和小学校园内及中学和小学周围200米范围内;
(四)居民住宅楼(院)内及居民住宅楼内规划为商业用途的房屋;
(五)地下二层以下(含二层)和地上四层以上(含四层)的建筑物内。
第七条 在星级宾馆、饭店以及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商场、写字楼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可以不受第六条第(一)、(二)款的限制。
第八条 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企业的组织形式,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企业名称、住所、组织机构和章程,并以专营的形式单独办理营业执照;
(二)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其中,注册资本(金)或出资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三)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营业场所;
(四)有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计算机应当安装身份认证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五)有固定的网络地址,且应当以专线形式接入互联网;计算机终端不得少于80台,单机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5平方米;
(六)有与其经营活动相适应并取得从业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经市公安机关培训的信息网络安全员不得少于3人;
(七)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申请人,持下列文件向营业场所所在地区县文化行政部门提出设立申请。
(一)设立申请书;
(二)章程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四)资金信用证明;
(五)营业场所产权证明或者租赁意向书;
(六)经营场所平面图及周围200米范围内方位图。
第十条 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对设立申请进行初审,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市文化行政部门审批。经审核,对符合设立条件的,由市文化行政部门核发《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筹建同意书》(以下简称《筹建同意书》)。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文化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一条 申请人可持《筹建同意书》与依法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签订接入协议。协议中必须申明接入带宽和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提供服务项目。
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无证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提供接入服务。
第十二条 申请人持下列文件向区县公安机关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和消防安全审核。
(一)安全审核申请书;
(二)《筹建同意书》原件;
(三)经营场所平面图及周围200米范围内方位图;
(四)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络拓扑结构图;
(五)互联网上网服务接入协议原件;
(六)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七)信息网络安全审计系统软(硬)件安装证明材料;
(八)计算机通信设施防灾减灾系统检测合格证明材料;
(九)信息网络安全员证件复印件。
第十三条 区县公安机关按照《北京市公安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程序规定》和《北京市公安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标准》,对安全审核申请进行初审后提出意见报市公安机关审核。审核合格的,由市公安机关核发《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证明》。对审核不合格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决定。
第十四条 通过市公安机关安全审核后,申请人持下列文件向市文化行政部门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
(一)书面申请;
(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证明》原件;
(三)互联网上网服务接入协议复印件;
(四)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并加盖其公章;
(五)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络拓扑结构图;
(六)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清单;
(七)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证明,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或资历证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资历证明。
第十五条 市文化行政部门自收到经营许可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经实地检查并审核合格的,由市文化行政部门颁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对审核不合格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申请人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其经营范围统一核定为“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第十七条 连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设立由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有关规定由市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和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二)不得利用网络游戏从事赌博等违法活动,不得给予消费者货币、奖券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物质奖励;
(三)不得安装局域网游戏;
(四)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下载、打印等服务的经营单位,应设置专用设备并有专人管理;
(五)应对营业活动进行录像,录像资料至少保存15日;
(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通过有关部门规定的培训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受到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两次行政处罚,再次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视为情节严重,依据《条例》规定从重处罚。
第二十条 市及区县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年检工作。对年检不合格的,依法作出相应处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开办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进行整改,凡不符合要求的,限期转业或停业。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河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广东省河源市人民政府


河府〔2005〕74号

印发河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河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河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加强市县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的意见》(粤机编[2005]4号)精神,设立河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加挂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市政府主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工作部门。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拟订全市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综合管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组织起草全市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研究拟订安全生产重要措施;制定发布工矿商贸行业及有关综合性安全生产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依法行使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全市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定期分析和预测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协调和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四)依法行使全市安全生产监察职权。依法监督工矿商贸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及其安全生产条件、有关设备(特种设备除外,下同)、材料、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管理和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情况;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依法进行查处。

  (五)负责发布全市安全生产信息,综合管理生产安全伤亡事故统计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分析工作;依法组织、协调全市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办理结案工作,并监督事故查处的落实情况;组织、指挥和协调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六)指导、协调全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组织实施对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有关设备进行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安全认证、安全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的资质申报初审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

  (七)负责综合监督管理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

  (八)组织、指导全市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考评工作。

  (九)组织、指导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工作,依法组织、指导和监督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除外,下同)的考核工作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经营管理者、注册安全主任(初级)、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考核工作;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工作。

  (十)依法监督检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情况;依法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情况和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依法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
  
  (十一)组织实施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监督和指导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和注册工作。
  
  (十二)承担河源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拟订安全生产科技规划,指导全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
  
  (十三)参与国内、国际安全生产工作交流与合作。
  
  (十四)承办市人民政府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内设4个职能科室:

  (一)办公室。

  综合协调局机关日常工作;负责制订局机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局机关文秘、档案、保密、信访、财务、后勤等工作;负责局机关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工作;依法组织、指导本系统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特种作业人员、注册安全主任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工作;负责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有关设备设施安全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安全认证、安全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的资质申报初审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安全生产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交流和合作以及外事工作;负责局机关党群、纪检监察和计划生育工作。

  承担市安委办日常工作。负责安全生产重大调研活动和重要会议的组织、重要文件和报告的起草、安全生产工作规划、计划的制订工作;参与研究有关部门在产业政策、资金投入、科技发展等方面中涉及安全生产的相关工作;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市性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督查和专项整顿;组织、指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考评工作;负责组织重大事故调查处理和办理结案工作;组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并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统一指挥、协调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分析预测特大事故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负责市安全生产专家组工作。组织起草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承办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复议、提案处理工作;指导安全生产系统的法制建设和普法工作;负责安全生产事故统计管理和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工作;组织、指导安全生产新闻和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协调公路、水运、铁路、建筑、水利、林业、旅游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安全监管一科。

  综合监督管理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依法组织相关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和竣工验收;指导和监督相关的安全评价工作;依法负责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初审和发证工作;指导、监督矿山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和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依法组织或参与矿山事故的调查处理并监督事故查处的落实情况;指导、协调或参与重大矿山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依法负责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和容器专业生产企业的安全审查和定点工作;依法负责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初审和发证工作;指导、监督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和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依法组织或参与相关事故的调查处理并监督事故查处的落实情况;指导、协调或参与相关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三)安全监管二科。

  综合监督管理机械、轻工、电力、纺织、烟草、贸易、邮政、电信、军工、石油、冶金、有色、建材、地质等行业工商贸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相关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和竣工验收;指导和监督相关的安全评估、评价工作;指导、监督相关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和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依法组织或参与相关事故的调查处理并监督事故查处的落实情况;指导、协调或参与相关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四)执法监察科(挂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执法监察支队牌子)。

  指导、监督、协调下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动态进行巡查,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违法案件,以及有关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工作。参与区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及跨县区事故的调查处理、办理结案,组织查处事故中的违法行为并监督落实。对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对市级审批的新建、改造、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查处违反规定、擅自生产的行为。实施全天候安全生产值班,协助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制15名(不含执法监察支队编制),其中行政编制9名,事业编制6名(含工勤编制2名)。单位领导职数3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6名。

  四、其他事项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制来源:从市经贸局连人带编抽调6人(行政编制);从市规划建设局连人带编抽调3人(其中行政编制2名,事业编制1名);从市粮食局连人带编抽调2人(事业编制);另行核定编制4名(其中行政编制1名,事业编制3名)。


取保候审中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

罗萍华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强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在不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审判的条件下,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羁押的一种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同时,《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五条、第七十五条规定了取保候审的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的;
4、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
5、法定羁押期限界满尚不能结案的。
尽管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同等的取保候审决定权,但由于大部分刑事案件的侦查活动都由公安机关进行,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的情况居多,这是完全正常的,也是保证诉讼效率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在审查起诉实践中接触到的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的案件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对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时,存在随意性。
由于到目前为止,立法界尚未对“严重疾病”作出明确规定,1990年12月31日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了《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对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作了具体规定,其中近30种疾病属于准予保外就医的疾病,而对于什么是“严重疾病”未作具体界定。这就使公安机关在开展取保候审工作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严重疾病”的尺度,加上办案人员对“严重疾病”的认识不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很大程度上根据办案人员的主观判断或习惯做法,依赖医院的诊断证明作出决定。因此,操作起来盲目性、随意性较大,不严格执法的情况时有发生。
基于上述原因的存在,有的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法律的制裁,想方设法在“疾病”上大做文章,伪造症状,骗取医院证明或找关系开具虚假疾病证明,以达到取保候审之目的。
为避免对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时。出现执法上的随意性、盲目性,造成执法不统一、不严肃。笔者认为,要尽快完善立法体系,明确“严重疾病”的具体标准,并指定专门医院对“疾病”进行严格会诊,再由专门鉴定机构对疾病真伪进行鉴定,最后出具是否属于“严重疾病”的证明文件,供办案部门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参考使用。
2、对犯罪情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时,不能保证随传随到。
有的犯罪嫌疑人因犯罪情节较轻或者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尤其是3人以上共同犯罪案件),有立功自首情节、有悔罪表现的,公安机关决定对其取保候审,这是对罪犯认罪、悔罪和立功赎罪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无可厚非。但是,当案件侦查终结移送到检察院审查起诉时,有的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却无法保证随传随到,造成案件退补滞留、延误诉讼期限;有的犯罪嫌疑人甚至去向不明(或外出打工,或故意逃跑逃避刑罚追究),导致无法结案,公安机关只好将在案的犯罪嫌疑人移送审查起诉,而被取保候审又无法到案的犯罪嫌疑人则作“另案处理”,当检察机关建议或敦促公安机关将其逮捕归案,显然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了诉讼成本,也造成了执法不严肃、不公正,起诉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理想,如有的在案的共同犯罪人,在法庭受审时,看到被取保候审的同案犯未到庭,便翻供推脱罪责,影响了证据的证明力,也影响了案件质量。
再比如前面谈到的犯罪嫌疑人因“严重疾病”被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缺乏相应的配套跟踪监督机制,换句话说,公安机关没有具体落实到哪个部门、哪个派出所、哪个人具体负责对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执行。犯罪嫌疑人往往处于一种无人监督的失控状态,有的嫌犯其“严重疾病”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和休养已经恢复正常,但执行机关未能及时发现并收监,在社会上产生一种“有严重疾病便可无期限的取保候审”的错误认识,造成对法律的曲解。而有的犯罪嫌疑人外出打工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居然不请示和报告决定取保候审的机关,保证人发现这种情况也不立即报告,使取保候审名存实亡。
为避免这种执法上的尴尬,笔者认为,应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和明细取保候审决定机关的职权职责范围,做到“决定之后有监督,监督之时严执行”这种三位一体的有效制约机制,同时也要在立法上加强对保证人的制约机制,这样,才能使取保候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确实维护司法公正,维护法律尊严,有效促进我国刑事诉讼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作者单位:上高县人民检察院